斗转星移,30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回首建院30年以来的基本建设工作,可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院初期,中国社科院基础设施条件简陋,无论是科研办公用房、图书资料用房,还是职工生活住房都十分短缺。当时科研办公及图书资料用房约82885平方米(其中含租借外单位41448平方米);职工生活用房约31850平方米(其中含平房8204平方米);两项总计约114735平方米。这些住房多为建国时期,甚至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还有少量清朝晚期建筑。建筑本身陈旧,缺少必要的现代化配套设施,甚至由于年久失修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有些已成为危房。那时,不仅各所科研办公、图书资料存放在拥挤狭小的老式办公楼中,甚至由于住房缺乏,还有部分职工居住在本来就已十分拥挤的办公楼里,生活明火的使用,使火灾隐患程度达到了极限。学术交流、教学研究等必要的学术活动,只能临时租借外单位场地解决,远远不能满足社科院科研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就成为当时社科院科研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30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院的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21632万元,其中:1978年~1987年,建院初期的10年里,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4199万元;1988年~1997年,建院中期的10年里,国家预算内投资30965万元;1998年~2007年,我院最近的10年里,国家预算内投资76468万元,是建院前20年投资总和的169%。有了国家这些投资的有力支持,我院先后建成了院部科研大楼及学术报告厅、中心图书馆、史学片图书科研楼及报告厅、考古所文物标本楼及考古所科研综合楼、法学所图书楼、郭沫若纪念馆文物库房、展厅,研究生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一大批现代科研教学及图书资料存放设施;建成了车公庄、紫竹院、皂君庙、太阳宫、东总布、东厂胡同、西八间房、万泉河、胡家园、劲松、农光里、方庄、古城等一大批职工生活住房,基本形成了以院部科研大楼为中心的科研办公及职工生活基础设施体系。30年来,共计新增建设科研教学及图书资料用房182750平方米,职工生活住房306256平方米,两项合计489006平方米。随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和交付使用,社科院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新建的科研大楼、中心图书馆等建筑配置了现代化的科研办公设备,就是原有的老式办公楼也得到现代化的改造,现代化科研办公条件也达到了与新楼同步的水平。学术报告厅和研究生院的建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用房稀缺的矛盾。职工食堂、院部庭院、考古所科研综合楼、北戴河培训中心、密云绿化基地等一大批新建和维修改造项目的落成,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后勤保障能力,为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大批职工住宅的落成,有效地解决了职工的生活用房问题,为他们免除了后顾之忧。尽管如此,尚不能完全满足我院科研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此,我院已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在国家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正在积极筹建贡院东街新科研与学术交流大楼及良乡新建研究生院工程。其建设总投资约为72000万元,建设总规模约为85800平方米(未含研究生院新址生活服务区部分)。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一幢崭新的智能化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大楼将矗立在十里长街的东端,与镶嵌在京郊良乡高教园区万绿丛中现代化的园林式的研究生院交相辉映。可以相信,随着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并交付使用,中国社科院的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更大的改善,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研保障能力
马跃华